2018年第2期目录
浏览其它刊期:   
显示方式:
    材料制备与加工
  • 于小健,宁萌,沈坚,张献,刘书明,浦晨晔
    摘要:
    通过金相观察、拉伸试验和断口扫描等实验方法,研究了T6热处理工艺(固溶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l-7Si-0.3Mg-0.3Y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6热处理能有效改善合金微观组织,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当经过535℃×4.5h 180℃×8h热处理后,共晶Si形貌由纤维状或针尖状变为颗粒状,边角更加圆润和钝化,合金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硬度分别达到271MPa、6.5%和73HB。与铸态相比,T6热处理后的合金断口有大量韧窝存在并且分布更加均匀,断裂机制为准解理断裂和韧窝断裂的混合方式。
  • 余宏亮
    摘要:
    采用刮膜机分散浇铸液的方法制备PVDF(聚偏氟乙烯)基膜,通过一系列平行实验研究碱处理条件对基膜接枝率的影响。对基膜进行电镜扫描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KOH浓度为0.1 mol?L-1,碱处理时间为50 min,反应温度为70 ℃是最佳碱处理条件,此时所制得的基膜有较高的接枝率且基膜机械强度不会受到破坏,FITR谱图分析显示在该碱处理条件下基膜表面可以生成后续接枝反应所必需的碳碳双键和羟基等活性基团。
  • 姚桢,刘卫,徐荣嬛,陈毅
    摘要:
    以电煅煤、熟碎、沥青焦为骨料,改质沥青和煤焦油为混合粘结剂,添加SiO2制备铝用炭间糊,研究SiO2添加量对制备炭间糊基本性能、膨胀/收缩过程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添加量的增加,制备炭间糊的灰分、电阻率逐渐增大,体积密度、耐压强度有所下降;体积膨胀大幅度降低,炭化过程提前;SiO2添加剂主要分布于骨料颗粒表面和粘结焦中。当SiO2添加量为4%时,膨胀/收缩率达到极佳水平。
  • 吴子青,杨旭东,张震,安涛
    摘要:
    本文以尿素为造孔剂,采用粉末冶金-填加造孔剂法制备2024泡沫铝合金,研究成型烧结温度、固溶时效时间对泡沫铝合金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泡沫铝合金的最佳成型烧结温度为570 ℃,压缩屈服强度和平台应力值分别达到20.3 MPa和16.0 MPa,应变率为70%时体积比吸能值达到1 019 MJ/m3;时效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强度,但是牺牲了材料的韧性,经历15 h时效的压缩屈服强度值达到峰值,却并未提高吸能性能。
  • 李 蒙,潘昊亮,祝庆
    摘要:
    用电解铝液直接铸轧生产厚为7.0 mm,宽为1 050 mm的1235铝合金铸轧板,经2道次冷轧成厚度为2.1 mm铝箔坯料。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等检测方法对厚为2.1 mm冷轧板表面黑丝缺陷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了黑丝缺陷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冷轧板表面黑丝缺陷局部存在不规则的凹坑,凹坑内存在粗大夹杂物及第二相颗粒,且退火冷轧板黑丝缺陷晶粒相对正常基体数量多且较小。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粗大夹杂物是富含Al和O元素组成的非金属氧化物Al2O3,第二相颗粒是由富含Fe、Al元素且含量较低的Si元素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AlFeSi,这些都是造成冷轧板出现黑丝缺陷的主要原因。
  • 任 浩,李继东,孟凡俭,郭庆,王一雍,张明杰
    摘要:
    在CaCl2-CaF2为基础熔盐体系、CaO-SiO2为添加料、石墨坩埚为阳极、上浮镁液为阴极的电解槽中采用电沉积法生产Mg-Si中间合金,探究了实验温度、阴极电流强度和电解时间对制备镁硅中间合金过程中反电动势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反电动势值随阴极电流强度的变大呈指数升高趋向;温度从860℃升高到960℃时,反电动势由1.97V降低至1.78V;加入2wt?O-SiO2可使反电动势平均降低0.26V;加料周期是48min;电流效率、硅浓度随电流的增大先升高再降低,最佳电解时长是120min;合金中硅的分布较均匀,无明显偏析。
  • 胡美俊,刘文扬,张建波,陈婷婷,柳瑞清
    摘要:
    采用SPS脉冲放电等离子烧结成功制备出5%vol.Ti3SiC2/Al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3SiC2颗粒在SPS制备过程中未发生显著分解,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也未发生明显的界面反应,外加增强体颗粒形状完整,均匀分布于基体晶粒的晶界处。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硬度逐渐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逐渐减小。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致密度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烧结温度为600℃,烧结时间为10min时,复合材料致密度达96.6%,显微硬度达38,稳定干摩擦系数约为0.3,磨损量0.32′10-2g。
  • 李沙沙
    摘要:
    以钨酸钠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TiO2/WO3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BET和Raman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等性能。并以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TiO2/WO3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制备的纯WO3和TiO2/WO3复合材料均为单斜晶相,复合材料呈微米线状结构,分散均匀。光降解实验显示,纯WO3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仅达到71.52%,掺杂TiO2后可显著提高WO3的光催化活性,经过70 min光照后,对10 mg/L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效果明显,降解率达到85.76%。
  • 李云飞,曾祥国,陈成
    摘要:
    为准确掌握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应变率、温度下的动态力学行为中的率-热效应,本文采用MTS809材料试验机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装置开展了NiTi合金不同初始温度下的准静态单轴拉伸与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结果表明NiTi合金表现出应变率强化效应,其应力应变曲线包含双弹性阶段与双非线性变形阶段。相变起始应力、结束应力以及位错屈服应力均随着应变率增加而明显增大,母相弹性模量与马氏体弹性模量变化不明显。在准静态拉伸中其屈服应力与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先线性增长继而线性减小,而两个温度阶段内的相变硬化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贺地求,杨传平,林俊渊
    摘要:
    通过对6061-T6铝合金板进行搅拌摩擦焊对接焊(FSW),并在焊接中途加入20kHz超声辅助焊接(UAFSW)。通过对比研究UAFSW和FSW焊缝上表面带状纹理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发现超声的加入使得焊缝上表面纹理更加光滑细腻,组织晶粒更为细小,耐腐蚀性变差并致使腐蚀后的金相组织宏观形貌色泽暗淡,SEM图中第二相整体排更具有一定方向性。显微硬度上,波峰处大于波谷处,最小值65.8HV出现在前进侧,是母材区的52.2%,距离焊缝中心相同距离处UAFSW大于FSW。
  • 刘欢,陈健,付兵,朱莉萍,杨锦瑜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Sr2 共掺杂YPO4:Eu3 发光材料,用XRD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对Sr2 共掺杂浓度及反应体系pH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量Sr2 (≤15 at %) 共掺杂YPO4:1 at % Eu3 均为纯相四方磷钇矿结构晶体,过量Sr2 (≥20 at %)共掺杂出现Sr4P2O9杂相;pH为6的反应体系可获得高结晶度的单一相Sr2 、Eu3 共掺杂YPO4样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合成的YPO4:1 at % Eu3 , x at % Sr2 样品可被396 nm的紫外光激发而发射出强烈的Eu3 特征橙红色光。一定量的Sr2 共掺杂能提高YPO4:1 at % Eu3 样品的发光性能,过量 (>10 at %) 的Sr2 掺杂导致Eu3 荧光猝灭。YPO4:1 at % Eu3 ,10 at % Sr2 样品在396 nm紫外光激发下位于620 nm处的发射峰相对强度较YPO4:1 at % Eu3 样品提高了72.6 %。
  • 刘文平
    摘要:
    通过感应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制备纳米Si粉,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经过高温碳化将纳米Si粉钉扎在石墨为载体表面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对比分析了纳米Si粉,石墨载体和Si/C复合负极材料的性能变化。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Si粉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和可逆充电容量分别为3519.4 mAh/g和2063.7mAh/g,但是首次效率只有58.6%,且循环寿命差,Si/C复合负极材料能够有效缓冲纳米Si粉的体积变化,发挥较高的可逆储锂容量,提高循环寿命,但是需进一步改善首次效率。
  • 赵金乾
    摘要:
    制备了单晶高温合金二次取向表征试样,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二次取向对单晶高温合金DD6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50°C、760°C和980°C温度下,单晶高温合金拉伸性能具有二次取向效应。随着二次取向偏离度的增大,抗拉强度具有降低的趋势。760°C下,二次取向效应最为显著; 980下二次取向效应最弱。二次取向偏离较大时,反常屈服效应消失。
  • 提取冶金与化学工程
  • 南君,马腾,王三反
    摘要:
    摘要:基于表面涂覆改性的方法,使用吡咯(py)为改性单体对阳离子交换膜进行改性。改性使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氯离子拦截性能。实验通过对改性前后的膜进行SEM、FTIR及氯离子泄露率的测定表征膜的改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吡咯与氯化铁(FeCl3)的浓度比为4:1、掺杂剂为1mol·L-1的HCl、单体反应时间为1h、氧化聚合时间为4h的条件下改性效果最佳,氯离子泄漏率降低最大,降低了8.4%。
  • 梁勇,梁鑫,温葆林,黎永康,邹瑜,廖春发
    摘要:
    针对目前草酸沉淀法处理含钙的稀土料液时,难以实现钙和稀土有效分离的问题,本实验以酸溶废水沉淀渣所得酸浸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酸浸液中添加适量的硫酸铵和草酸,生成可溶性的(NH4)2[Ca(SO4)2]和草酸稀土沉淀的方法实现稀土与钙的分离;系统考察了(NH4)2SO4浓度、草酸用量、搅拌时间、温度、溶液初始pH值、初始稀土浓度等条件对溶液中稀土和钙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搅拌,(NH4)2SO4浓度为80g/L,草酸与理论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30℃、溶液初始pH值为2,初始稀土浓度为20g/L时,稀土沉淀率为99.02%,除钙率为99.35%。
  • 郭钟群,金解放,赵 奎,王晓军,秦艳华
    摘要:
    离子型稀土是我国特有的保护性和战略型矿产资源,原地浸开采过程中溶浸液的毛细作用势必会影响稀土离子的浸出,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基于自制毛细试验装置的基础上,以寻乌某矿的离子型稀土为试验对象,采用3种不同浓度溶浸液,对4组不同粒径的稀土进行毛细上升试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不同粒径还是不同溶浸液,毛细上升高度随着时间增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先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上升,再趋于稳定;当土样粒径不同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毛细上升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粒径越大,影响越小;溶质势对毛细现象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作用越明显;预测了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其值随土柱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幂函数关系,毛细渗透系数随土样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指数关系,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细渗透系数呈负相关性。
  • 杨玮,邓忠,董萍
    摘要:
    国外某含砷金精矿含金29.92g/t、砷10.27%,针对该高砷金精矿,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碱预浸、常规浸出、助浸剂强化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浸出60h,金浸出率为86.83%,加浸出剂2强化浸出48h,金浸出率达到92.95%,助浸剂2强化浸出不仅能提高金浸出率,而且能加快金的浸出速度,强化效果明显。
  • 高腾跃,刘奎仁,韩庆,徐滨士
    摘要:
    以季铵盐N263为萃取剂,采用萃取-电沉积工艺对铜氰废液中的铜和氰化物进行回收。结果表明,N263对含氰溶液中的铜氰配合离子有良好的萃取能力,在高碱性条件下其对铜的单级萃取率仍超过90%;饱和负载有机相经反萃可为后续电沉积提供高浓度含铜溶液;提高电沉积温度有利于铜的回收与氰化物的保护;处理后尾液可直接用于氰化浸出。通过萃取-电沉积工艺实现了废水中铜和氰化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宛鹤,何廷树,杨剑波,郭林
    摘要:
    本文将针对高钙回水影响辉钼矿浮选效果,采用脂肪烃类捕收剂中添加适量稠环芳烃的方法,以不会影响辉钼矿与其它非钼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并能够改善高钙回水中辉钼矿浮选指标为目的,获得一种基于脂肪烃和稠环芳烃的复合烃油捕收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脂肪烃类捕收剂中掺入4%的稠环芳烃时,其高钙回水选钼指标最佳;与未添加稠环芳烃的脂肪烃类捕收剂相比,在粗精矿品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高钙回水选钼回收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 邢相栋,陈云飞,周军,常昕,侯治威
    2018,8(2):96-10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陕西汉中某地钒钛磁铁矿金属化球团,选取锥形球磨机为湿法磨矿设备,研究了磨矿碱度对铁粉再氧化的抑制规律,重点考察了磁选工艺参数对磁选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磨矿时间延长,矿粉颗粒逐渐降低,均匀度增大,矿物解离度提高;矿粉铁品位随着磨矿碱度变化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pH值13时,达到59.3%。磨矿粒度-200目95.2%,磁选强度60mT时获得较好的磁选效果,所得磁性精矿产物中铁品位84.9%,钒钛品位分别为0.52%和3.54%,有效实现了铁与钒钛的分离;且磁性精矿产物中主要以金属铁为主,非磁性产物中主要由Fe3Ti3O10、FeVO4、CaTiSiO5、Mg1.2Ti1.8O5等物相组成。
  • 林上勇,曹学锋,孙伟,王建军,韩海生
    2018,8(2):101-106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湖南某钨选厂原矿WO3品位为0.42%,原工艺使用杂醇类起泡剂BK205,产生的泡沫较小,性脆,泡沫层薄,不利于二次浮选,难以进一步提高精矿品位。为实现矿石中钨矿物的高效回收,采用BK205与新型醚类起泡剂CU组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合比为3∶1,先BK205后CU的加药方式下,小型闭路试验得到精矿WO3品位为30.13%,回收率为78.98%。工业试验表明,组合起泡剂不仅改善浮选泡沫,减少药剂用量,降低药剂成本,而且能获得比原起泡剂更好的工业指标,使钨矿物得到更高效的回收,同时也为组合起泡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 地质采矿与安全工程
  • 李瑞超,曹平,陈瑜,王敏
    2018,8(2):107-11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含水率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断面形貌的影响,对不同含水率红砂岩试件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利用Talysurf CLI 2000三维表面激光形貌仪对劈裂后试件断面进行形貌扫描,分析并定量描述形貌参数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低于临界含水率(双线性曲线交点),抗拉强度受含水率影响微弱,含水率超过临界含水率,抗拉强度受含水率影响强烈。当含水率趋于饱和(大约4.67%),红砂岩抗拉强度降低20%左右;随含水率增加,形貌特征参数变化反映断面总体呈现由凸凹不平到缓和平稳趋势,断面分形维数值减少直至趋向于2(断面趋近二维平面),高度直方图和Abbott?Firestone曲线变化趋势表明断面高度分布变集中且均匀、断面起伏趋于平缓。
  • 刘剑,李雪冰,宋莹,蒋清华,尹昌盛
    2018,8(2):114-11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主通风机风量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单点统计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湍流统计法测量单点时均风速,基于速度场结构近似恒定原理将单点时均风速线性转换为断面平均风速,可以有效解决风硐内风速非均匀分布和湍流脉动引起的监测误差。该方法在金川公司龙首矿风硐内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统计测量获得的速度场系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能将监测误差控制在4%以内,大幅提高了主通风机风量的监测水平。该方法可用于矿井主通风机性能的定期测定和风量的在线监测。
  • 张 驰,张亚南,周彦龙
    2018,8(2):118-12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克服某矿深部矿体开采过程中地压难以管理的问题,实现金属矿体的安全高效开采,基于协同开采理念,设计了三种不同开采顺序方案。运用Phase2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矿体开挖模型,分析了不同回采顺序下矿体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隔矿柱数的增加和高强度充填体范围的扩大,采场地压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方案1开采顺序优化程度较低,方案2与方案3开采顺序优化程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技术、经济两种指标构建出深部矿段开采顺序优化的协同测度模型,并计算出三种回采方案的协同度分别为0.063、0.178、0.196,确定了方案3为最优开采顺序方案。
  • 程来,周科平,李杰林
    2018,8(2):124-12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研究蚀变花岗岩的强度特性,本文选取矿山井下开挖现场的岩样,对不同蚀变程度的岩样开展了矿物成分、孔隙度、耐崩解性、点荷载强度等一系列的室内试验,并进行了各物理参数与蚀变花岗岩强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号岩样较2、3号岩样有更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矿物成分中,石英和长石含量对1号岩样强度影响较大,绿泥石和蒙脱石含量对2号岩样强度影响较大;蚀变花岗岩强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含水率、吸水率、孔隙度的增大会使强度降低,其值较小时,对蚀变花岗岩强度的影响较大;耐崩解系数的增大会使强度增强,其值较大时对强度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蚀变花岗岩的稳定性提供了试验基础。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程秦豫,黄易勤,陈小雁,林珍
    2018,8(2):129-13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本文对铊在铅锌矿选、冶过程中的转移及环境影响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选矿过程中95.94%的铊转移至尾矿,铅冶炼过程中88.33%的铊转移至烟气中,在锌冶炼过程中90.51%的铊主要转移至铜镉、钴渣中。因此,对各类尾矿及废渣进行合理堆放,提高资源再利用技术水平,是降低铊污染的主要途径。 关键字:铊;铅锌矿;选矿;冶炼;转移;环境影响风险
  • 肖骏
    2018,8(2):133-13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广西盘龙铅锌矿选矿废水开展了水处理及循环回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调整pH至中性—氧化工艺可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cr、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总溶固。净化后的废水作为盘龙铅锌矿铅锌浮选回用水,小型闭路试验在原矿含Pb 0.87%、Zn 3.76%条件下,所得铅精矿含Pb 56.20%、Zn 2.01%,铅精矿中Pb回收率为63.58%,锌精矿含Pb 1.06%、Zn 51.30%,锌精矿中Zn 回收率为91.23%,其选矿指标与自来水为回用水指标接近。
    材料制备与加工
  • 于小健,宁萌,沈坚,张献,刘书明,浦晨晔
    摘要:
    通过金相观察、拉伸试验和断口扫描等实验方法,研究了T6热处理工艺(固溶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l-7Si-0.3Mg-0.3Y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6热处理能有效改善合金微观组织,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当经过535℃×4.5h 180℃×8h热处理后,共晶Si形貌由纤维状或针尖状变为颗粒状,边角更加圆润和钝化,合金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硬度分别达到271MPa、6.5%和73HB。与铸态相比,T6热处理后的合金断口有大量韧窝存在并且分布更加均匀,断裂机制为准解理断裂和韧窝断裂的混合方式。
  • 余宏亮
    摘要:
    采用刮膜机分散浇铸液的方法制备PVDF(聚偏氟乙烯)基膜,通过一系列平行实验研究碱处理条件对基膜接枝率的影响。对基膜进行电镜扫描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KOH浓度为0.1 mol?L-1,碱处理时间为50 min,反应温度为70 ℃是最佳碱处理条件,此时所制得的基膜有较高的接枝率且基膜机械强度不会受到破坏,FITR谱图分析显示在该碱处理条件下基膜表面可以生成后续接枝反应所必需的碳碳双键和羟基等活性基团。
  • 姚桢,刘卫,徐荣嬛,陈毅
    摘要:
    以电煅煤、熟碎、沥青焦为骨料,改质沥青和煤焦油为混合粘结剂,添加SiO2制备铝用炭间糊,研究SiO2添加量对制备炭间糊基本性能、膨胀/收缩过程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添加量的增加,制备炭间糊的灰分、电阻率逐渐增大,体积密度、耐压强度有所下降;体积膨胀大幅度降低,炭化过程提前;SiO2添加剂主要分布于骨料颗粒表面和粘结焦中。当SiO2添加量为4%时,膨胀/收缩率达到极佳水平。
  • 吴子青,杨旭东,张震,安涛
    摘要:
    本文以尿素为造孔剂,采用粉末冶金-填加造孔剂法制备2024泡沫铝合金,研究成型烧结温度、固溶时效时间对泡沫铝合金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泡沫铝合金的最佳成型烧结温度为570 ℃,压缩屈服强度和平台应力值分别达到20.3 MPa和16.0 MPa,应变率为70%时体积比吸能值达到1 019 MJ/m3;时效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强度,但是牺牲了材料的韧性,经历15 h时效的压缩屈服强度值达到峰值,却并未提高吸能性能。
  • 李 蒙,潘昊亮,祝庆
    摘要:
    用电解铝液直接铸轧生产厚为7.0 mm,宽为1 050 mm的1235铝合金铸轧板,经2道次冷轧成厚度为2.1 mm铝箔坯料。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等检测方法对厚为2.1 mm冷轧板表面黑丝缺陷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了黑丝缺陷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冷轧板表面黑丝缺陷局部存在不规则的凹坑,凹坑内存在粗大夹杂物及第二相颗粒,且退火冷轧板黑丝缺陷晶粒相对正常基体数量多且较小。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粗大夹杂物是富含Al和O元素组成的非金属氧化物Al2O3,第二相颗粒是由富含Fe、Al元素且含量较低的Si元素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AlFeSi,这些都是造成冷轧板出现黑丝缺陷的主要原因。
  • 任 浩,李继东,孟凡俭,郭庆,王一雍,张明杰
    摘要:
    在CaCl2-CaF2为基础熔盐体系、CaO-SiO2为添加料、石墨坩埚为阳极、上浮镁液为阴极的电解槽中采用电沉积法生产Mg-Si中间合金,探究了实验温度、阴极电流强度和电解时间对制备镁硅中间合金过程中反电动势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反电动势值随阴极电流强度的变大呈指数升高趋向;温度从860℃升高到960℃时,反电动势由1.97V降低至1.78V;加入2wt?O-SiO2可使反电动势平均降低0.26V;加料周期是48min;电流效率、硅浓度随电流的增大先升高再降低,最佳电解时长是120min;合金中硅的分布较均匀,无明显偏析。
  • 胡美俊,刘文扬,张建波,陈婷婷,柳瑞清
    摘要:
    采用SPS脉冲放电等离子烧结成功制备出5%vol.Ti3SiC2/Al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3SiC2颗粒在SPS制备过程中未发生显著分解,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也未发生明显的界面反应,外加增强体颗粒形状完整,均匀分布于基体晶粒的晶界处。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硬度逐渐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逐渐减小。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致密度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烧结温度为600℃,烧结时间为10min时,复合材料致密度达96.6%,显微硬度达38,稳定干摩擦系数约为0.3,磨损量0.32′10-2g。
  • 李沙沙
    摘要:
    以钨酸钠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TiO2/WO3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BET和Raman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等性能。并以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TiO2/WO3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制备的纯WO3和TiO2/WO3复合材料均为单斜晶相,复合材料呈微米线状结构,分散均匀。光降解实验显示,纯WO3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仅达到71.52%,掺杂TiO2后可显著提高WO3的光催化活性,经过70 min光照后,对10 mg/L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效果明显,降解率达到85.76%。
  • 李云飞,曾祥国,陈成
    摘要:
    为准确掌握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应变率、温度下的动态力学行为中的率-热效应,本文采用MTS809材料试验机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装置开展了NiTi合金不同初始温度下的准静态单轴拉伸与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结果表明NiTi合金表现出应变率强化效应,其应力应变曲线包含双弹性阶段与双非线性变形阶段。相变起始应力、结束应力以及位错屈服应力均随着应变率增加而明显增大,母相弹性模量与马氏体弹性模量变化不明显。在准静态拉伸中其屈服应力与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先线性增长继而线性减小,而两个温度阶段内的相变硬化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贺地求,杨传平,林俊渊
    摘要:
    通过对6061-T6铝合金板进行搅拌摩擦焊对接焊(FSW),并在焊接中途加入20kHz超声辅助焊接(UAFSW)。通过对比研究UAFSW和FSW焊缝上表面带状纹理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发现超声的加入使得焊缝上表面纹理更加光滑细腻,组织晶粒更为细小,耐腐蚀性变差并致使腐蚀后的金相组织宏观形貌色泽暗淡,SEM图中第二相整体排更具有一定方向性。显微硬度上,波峰处大于波谷处,最小值65.8HV出现在前进侧,是母材区的52.2%,距离焊缝中心相同距离处UAFSW大于FSW。
  • 刘欢,陈健,付兵,朱莉萍,杨锦瑜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Sr2 共掺杂YPO4:Eu3 发光材料,用XRD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对Sr2 共掺杂浓度及反应体系pH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量Sr2 (≤15 at %) 共掺杂YPO4:1 at % Eu3 均为纯相四方磷钇矿结构晶体,过量Sr2 (≥20 at %)共掺杂出现Sr4P2O9杂相;pH为6的反应体系可获得高结晶度的单一相Sr2 、Eu3 共掺杂YPO4样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合成的YPO4:1 at % Eu3 , x at % Sr2 样品可被396 nm的紫外光激发而发射出强烈的Eu3 特征橙红色光。一定量的Sr2 共掺杂能提高YPO4:1 at % Eu3 样品的发光性能,过量 (>10 at %) 的Sr2 掺杂导致Eu3 荧光猝灭。YPO4:1 at % Eu3 ,10 at % Sr2 样品在396 nm紫外光激发下位于620 nm处的发射峰相对强度较YPO4:1 at % Eu3 样品提高了72.6 %。
  • 刘文平
    摘要:
    通过感应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制备纳米Si粉,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经过高温碳化将纳米Si粉钉扎在石墨为载体表面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对比分析了纳米Si粉,石墨载体和Si/C复合负极材料的性能变化。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Si粉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和可逆充电容量分别为3519.4 mAh/g和2063.7mAh/g,但是首次效率只有58.6%,且循环寿命差,Si/C复合负极材料能够有效缓冲纳米Si粉的体积变化,发挥较高的可逆储锂容量,提高循环寿命,但是需进一步改善首次效率。
  • 赵金乾
    摘要:
    制备了单晶高温合金二次取向表征试样,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二次取向对单晶高温合金DD6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50°C、760°C和980°C温度下,单晶高温合金拉伸性能具有二次取向效应。随着二次取向偏离度的增大,抗拉强度具有降低的趋势。760°C下,二次取向效应最为显著; 980下二次取向效应最弱。二次取向偏离较大时,反常屈服效应消失。
  • 提取冶金与化学工程
  • 南君,马腾,王三反
    摘要:
    摘要:基于表面涂覆改性的方法,使用吡咯(py)为改性单体对阳离子交换膜进行改性。改性使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氯离子拦截性能。实验通过对改性前后的膜进行SEM、FTIR及氯离子泄露率的测定表征膜的改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吡咯与氯化铁(FeCl3)的浓度比为4:1、掺杂剂为1mol·L-1的HCl、单体反应时间为1h、氧化聚合时间为4h的条件下改性效果最佳,氯离子泄漏率降低最大,降低了8.4%。
  • 梁勇,梁鑫,温葆林,黎永康,邹瑜,廖春发
    摘要:
    针对目前草酸沉淀法处理含钙的稀土料液时,难以实现钙和稀土有效分离的问题,本实验以酸溶废水沉淀渣所得酸浸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酸浸液中添加适量的硫酸铵和草酸,生成可溶性的(NH4)2[Ca(SO4)2]和草酸稀土沉淀的方法实现稀土与钙的分离;系统考察了(NH4)2SO4浓度、草酸用量、搅拌时间、温度、溶液初始pH值、初始稀土浓度等条件对溶液中稀土和钙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搅拌,(NH4)2SO4浓度为80g/L,草酸与理论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30℃、溶液初始pH值为2,初始稀土浓度为20g/L时,稀土沉淀率为99.02%,除钙率为99.35%。
  • 郭钟群,金解放,赵 奎,王晓军,秦艳华
    摘要:
    离子型稀土是我国特有的保护性和战略型矿产资源,原地浸开采过程中溶浸液的毛细作用势必会影响稀土离子的浸出,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基于自制毛细试验装置的基础上,以寻乌某矿的离子型稀土为试验对象,采用3种不同浓度溶浸液,对4组不同粒径的稀土进行毛细上升试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不同粒径还是不同溶浸液,毛细上升高度随着时间增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先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上升,再趋于稳定;当土样粒径不同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毛细上升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粒径越大,影响越小;溶质势对毛细现象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作用越明显;预测了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其值随土柱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幂函数关系,毛细渗透系数随土样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指数关系,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细渗透系数呈负相关性。
  • 杨玮,邓忠,董萍
    摘要:
    国外某含砷金精矿含金29.92g/t、砷10.27%,针对该高砷金精矿,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碱预浸、常规浸出、助浸剂强化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浸出60h,金浸出率为86.83%,加浸出剂2强化浸出48h,金浸出率达到92.95%,助浸剂2强化浸出不仅能提高金浸出率,而且能加快金的浸出速度,强化效果明显。
  • 高腾跃,刘奎仁,韩庆,徐滨士
    摘要:
    以季铵盐N263为萃取剂,采用萃取-电沉积工艺对铜氰废液中的铜和氰化物进行回收。结果表明,N263对含氰溶液中的铜氰配合离子有良好的萃取能力,在高碱性条件下其对铜的单级萃取率仍超过90%;饱和负载有机相经反萃可为后续电沉积提供高浓度含铜溶液;提高电沉积温度有利于铜的回收与氰化物的保护;处理后尾液可直接用于氰化浸出。通过萃取-电沉积工艺实现了废水中铜和氰化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宛鹤,何廷树,杨剑波,郭林
    摘要:
    本文将针对高钙回水影响辉钼矿浮选效果,采用脂肪烃类捕收剂中添加适量稠环芳烃的方法,以不会影响辉钼矿与其它非钼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并能够改善高钙回水中辉钼矿浮选指标为目的,获得一种基于脂肪烃和稠环芳烃的复合烃油捕收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脂肪烃类捕收剂中掺入4%的稠环芳烃时,其高钙回水选钼指标最佳;与未添加稠环芳烃的脂肪烃类捕收剂相比,在粗精矿品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高钙回水选钼回收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 邢相栋,陈云飞,周军,常昕,侯治威
    2018,8(2):96-10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陕西汉中某地钒钛磁铁矿金属化球团,选取锥形球磨机为湿法磨矿设备,研究了磨矿碱度对铁粉再氧化的抑制规律,重点考察了磁选工艺参数对磁选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磨矿时间延长,矿粉颗粒逐渐降低,均匀度增大,矿物解离度提高;矿粉铁品位随着磨矿碱度变化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pH值13时,达到59.3%。磨矿粒度-200目95.2%,磁选强度60mT时获得较好的磁选效果,所得磁性精矿产物中铁品位84.9%,钒钛品位分别为0.52%和3.54%,有效实现了铁与钒钛的分离;且磁性精矿产物中主要以金属铁为主,非磁性产物中主要由Fe3Ti3O10、FeVO4、CaTiSiO5、Mg1.2Ti1.8O5等物相组成。
  • 林上勇,曹学锋,孙伟,王建军,韩海生
    2018,8(2):101-106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湖南某钨选厂原矿WO3品位为0.42%,原工艺使用杂醇类起泡剂BK205,产生的泡沫较小,性脆,泡沫层薄,不利于二次浮选,难以进一步提高精矿品位。为实现矿石中钨矿物的高效回收,采用BK205与新型醚类起泡剂CU组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合比为3∶1,先BK205后CU的加药方式下,小型闭路试验得到精矿WO3品位为30.13%,回收率为78.98%。工业试验表明,组合起泡剂不仅改善浮选泡沫,减少药剂用量,降低药剂成本,而且能获得比原起泡剂更好的工业指标,使钨矿物得到更高效的回收,同时也为组合起泡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 地质采矿与安全工程
  • 李瑞超,曹平,陈瑜,王敏
    2018,8(2):107-11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含水率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断面形貌的影响,对不同含水率红砂岩试件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利用Talysurf CLI 2000三维表面激光形貌仪对劈裂后试件断面进行形貌扫描,分析并定量描述形貌参数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低于临界含水率(双线性曲线交点),抗拉强度受含水率影响微弱,含水率超过临界含水率,抗拉强度受含水率影响强烈。当含水率趋于饱和(大约4.67%),红砂岩抗拉强度降低20%左右;随含水率增加,形貌特征参数变化反映断面总体呈现由凸凹不平到缓和平稳趋势,断面分形维数值减少直至趋向于2(断面趋近二维平面),高度直方图和Abbott?Firestone曲线变化趋势表明断面高度分布变集中且均匀、断面起伏趋于平缓。
  • 刘剑,李雪冰,宋莹,蒋清华,尹昌盛
    2018,8(2):114-11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主通风机风量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单点统计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湍流统计法测量单点时均风速,基于速度场结构近似恒定原理将单点时均风速线性转换为断面平均风速,可以有效解决风硐内风速非均匀分布和湍流脉动引起的监测误差。该方法在金川公司龙首矿风硐内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统计测量获得的速度场系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能将监测误差控制在4%以内,大幅提高了主通风机风量的监测水平。该方法可用于矿井主通风机性能的定期测定和风量的在线监测。
  • 张 驰,张亚南,周彦龙
    2018,8(2):118-12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克服某矿深部矿体开采过程中地压难以管理的问题,实现金属矿体的安全高效开采,基于协同开采理念,设计了三种不同开采顺序方案。运用Phase2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矿体开挖模型,分析了不同回采顺序下矿体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隔矿柱数的增加和高强度充填体范围的扩大,采场地压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方案1开采顺序优化程度较低,方案2与方案3开采顺序优化程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技术、经济两种指标构建出深部矿段开采顺序优化的协同测度模型,并计算出三种回采方案的协同度分别为0.063、0.178、0.196,确定了方案3为最优开采顺序方案。
  • 程来,周科平,李杰林
    2018,8(2):124-12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研究蚀变花岗岩的强度特性,本文选取矿山井下开挖现场的岩样,对不同蚀变程度的岩样开展了矿物成分、孔隙度、耐崩解性、点荷载强度等一系列的室内试验,并进行了各物理参数与蚀变花岗岩强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号岩样较2、3号岩样有更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矿物成分中,石英和长石含量对1号岩样强度影响较大,绿泥石和蒙脱石含量对2号岩样强度影响较大;蚀变花岗岩强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含水率、吸水率、孔隙度的增大会使强度降低,其值较小时,对蚀变花岗岩强度的影响较大;耐崩解系数的增大会使强度增强,其值较大时对强度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蚀变花岗岩的稳定性提供了试验基础。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程秦豫,黄易勤,陈小雁,林珍
    2018,8(2):129-13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本文对铊在铅锌矿选、冶过程中的转移及环境影响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选矿过程中95.94%的铊转移至尾矿,铅冶炼过程中88.33%的铊转移至烟气中,在锌冶炼过程中90.51%的铊主要转移至铜镉、钴渣中。因此,对各类尾矿及废渣进行合理堆放,提高资源再利用技术水平,是降低铊污染的主要途径。 关键字:铊;铅锌矿;选矿;冶炼;转移;环境影响风险
  • 肖骏
    2018,8(2):133-13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广西盘龙铅锌矿选矿废水开展了水处理及循环回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调整pH至中性—氧化工艺可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cr、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总溶固。净化后的废水作为盘龙铅锌矿铅锌浮选回用水,小型闭路试验在原矿含Pb 0.87%、Zn 3.76%条件下,所得铅精矿含Pb 56.20%、Zn 2.01%,铅精矿中Pb回收率为63.58%,锌精矿含Pb 1.06%、Zn 51.30%,锌精矿中Zn 回收率为91.23%,其选矿指标与自来水为回用水指标接近。
    材料制备与加工
  • 于小健,宁萌,沈坚,张献,刘书明,浦晨晔
    摘要:
    通过金相观察、拉伸试验和断口扫描等实验方法,研究了T6热处理工艺(固溶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l-7Si-0.3Mg-0.3Y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6热处理能有效改善合金微观组织,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当经过535℃×4.5h 180℃×8h热处理后,共晶Si形貌由纤维状或针尖状变为颗粒状,边角更加圆润和钝化,合金的抗拉强度、延伸率和硬度分别达到271MPa、6.5%和73HB。与铸态相比,T6热处理后的合金断口有大量韧窝存在并且分布更加均匀,断裂机制为准解理断裂和韧窝断裂的混合方式。
  • 余宏亮
    摘要:
    采用刮膜机分散浇铸液的方法制备PVDF(聚偏氟乙烯)基膜,通过一系列平行实验研究碱处理条件对基膜接枝率的影响。对基膜进行电镜扫描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KOH浓度为0.1 mol?L-1,碱处理时间为50 min,反应温度为70 ℃是最佳碱处理条件,此时所制得的基膜有较高的接枝率且基膜机械强度不会受到破坏,FITR谱图分析显示在该碱处理条件下基膜表面可以生成后续接枝反应所必需的碳碳双键和羟基等活性基团。
  • 姚桢,刘卫,徐荣嬛,陈毅
    摘要:
    以电煅煤、熟碎、沥青焦为骨料,改质沥青和煤焦油为混合粘结剂,添加SiO2制备铝用炭间糊,研究SiO2添加量对制备炭间糊基本性能、膨胀/收缩过程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O2添加量的增加,制备炭间糊的灰分、电阻率逐渐增大,体积密度、耐压强度有所下降;体积膨胀大幅度降低,炭化过程提前;SiO2添加剂主要分布于骨料颗粒表面和粘结焦中。当SiO2添加量为4%时,膨胀/收缩率达到极佳水平。
  • 吴子青,杨旭东,张震,安涛
    摘要:
    本文以尿素为造孔剂,采用粉末冶金-填加造孔剂法制备2024泡沫铝合金,研究成型烧结温度、固溶时效时间对泡沫铝合金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24泡沫铝合金的最佳成型烧结温度为570 ℃,压缩屈服强度和平台应力值分别达到20.3 MPa和16.0 MPa,应变率为70%时体积比吸能值达到1 019 MJ/m3;时效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强度,但是牺牲了材料的韧性,经历15 h时效的压缩屈服强度值达到峰值,却并未提高吸能性能。
  • 李 蒙,潘昊亮,祝庆
    摘要:
    用电解铝液直接铸轧生产厚为7.0 mm,宽为1 050 mm的1235铝合金铸轧板,经2道次冷轧成厚度为2.1 mm铝箔坯料。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等检测方法对厚为2.1 mm冷轧板表面黑丝缺陷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探讨了黑丝缺陷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冷轧板表面黑丝缺陷局部存在不规则的凹坑,凹坑内存在粗大夹杂物及第二相颗粒,且退火冷轧板黑丝缺陷晶粒相对正常基体数量多且较小。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粗大夹杂物是富含Al和O元素组成的非金属氧化物Al2O3,第二相颗粒是由富含Fe、Al元素且含量较低的Si元素组成的金属间化合物AlFeSi,这些都是造成冷轧板出现黑丝缺陷的主要原因。
  • 任 浩,李继东,孟凡俭,郭庆,王一雍,张明杰
    摘要:
    在CaCl2-CaF2为基础熔盐体系、CaO-SiO2为添加料、石墨坩埚为阳极、上浮镁液为阴极的电解槽中采用电沉积法生产Mg-Si中间合金,探究了实验温度、阴极电流强度和电解时间对制备镁硅中间合金过程中反电动势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反电动势值随阴极电流强度的变大呈指数升高趋向;温度从860℃升高到960℃时,反电动势由1.97V降低至1.78V;加入2wt?O-SiO2可使反电动势平均降低0.26V;加料周期是48min;电流效率、硅浓度随电流的增大先升高再降低,最佳电解时长是120min;合金中硅的分布较均匀,无明显偏析。
  • 胡美俊,刘文扬,张建波,陈婷婷,柳瑞清
    摘要:
    采用SPS脉冲放电等离子烧结成功制备出5%vol.Ti3SiC2/Al基复合材料,并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3SiC2颗粒在SPS制备过程中未发生显著分解,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也未发生明显的界面反应,外加增强体颗粒形状完整,均匀分布于基体晶粒的晶界处。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和硬度逐渐增大,摩擦系数和磨损量逐渐减小。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致密度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摩擦系数和磨损量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烧结温度为600℃,烧结时间为10min时,复合材料致密度达96.6%,显微硬度达38,稳定干摩擦系数约为0.3,磨损量0.32′10-2g。
  • 李沙沙
    摘要:
    以钨酸钠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TiO2/WO3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SEM、BET和Raman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等性能。并以亚甲基蓝为模型污染物,研究了TiO2/WO3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热法制备的纯WO3和TiO2/WO3复合材料均为单斜晶相,复合材料呈微米线状结构,分散均匀。光降解实验显示,纯WO3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仅达到71.52%,掺杂TiO2后可显著提高WO3的光催化活性,经过70 min光照后,对10 mg/L亚甲基蓝溶液的脱色效果明显,降解率达到85.76%。
  • 李云飞,曾祥国,陈成
    摘要:
    为准确掌握NiTi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应变率、温度下的动态力学行为中的率-热效应,本文采用MTS809材料试验机与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装置开展了NiTi合金不同初始温度下的准静态单轴拉伸与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压缩实验。结果表明NiTi合金表现出应变率强化效应,其应力应变曲线包含双弹性阶段与双非线性变形阶段。相变起始应力、结束应力以及位错屈服应力均随着应变率增加而明显增大,母相弹性模量与马氏体弹性模量变化不明显。在准静态拉伸中其屈服应力与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先线性增长继而线性减小,而两个温度阶段内的相变硬化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贺地求,杨传平,林俊渊
    摘要:
    通过对6061-T6铝合金板进行搅拌摩擦焊对接焊(FSW),并在焊接中途加入20kHz超声辅助焊接(UAFSW)。通过对比研究UAFSW和FSW焊缝上表面带状纹理的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发现超声的加入使得焊缝上表面纹理更加光滑细腻,组织晶粒更为细小,耐腐蚀性变差并致使腐蚀后的金相组织宏观形貌色泽暗淡,SEM图中第二相整体排更具有一定方向性。显微硬度上,波峰处大于波谷处,最小值65.8HV出现在前进侧,是母材区的52.2%,距离焊缝中心相同距离处UAFSW大于FSW。
  • 刘欢,陈健,付兵,朱莉萍,杨锦瑜
    摘要:
    采用水热法合成Sr2 共掺杂YPO4:Eu3 发光材料,用XRD和荧光光谱对合成产物的物相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并对Sr2 共掺杂浓度及反应体系pH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量Sr2 (≤15 at %) 共掺杂YPO4:1 at % Eu3 均为纯相四方磷钇矿结构晶体,过量Sr2 (≥20 at %)共掺杂出现Sr4P2O9杂相;pH为6的反应体系可获得高结晶度的单一相Sr2 、Eu3 共掺杂YPO4样品。荧光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热法合成的YPO4:1 at % Eu3 , x at % Sr2 样品可被396 nm的紫外光激发而发射出强烈的Eu3 特征橙红色光。一定量的Sr2 共掺杂能提高YPO4:1 at % Eu3 样品的发光性能,过量 (>10 at %) 的Sr2 掺杂导致Eu3 荧光猝灭。YPO4:1 at % Eu3 ,10 at % Sr2 样品在396 nm紫外光激发下位于620 nm处的发射峰相对强度较YPO4:1 at % Eu3 样品提高了72.6 %。
  • 刘文平
    摘要:
    通过感应等离子体蒸发凝聚法制备纳米Si粉,以葡萄糖为有机碳源经过高温碳化将纳米Si粉钉扎在石墨为载体表面制备Si/C复合负极材料,对比分析了纳米Si粉,石墨载体和Si/C复合负极材料的性能变化。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纳米Si粉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和可逆充电容量分别为3519.4 mAh/g和2063.7mAh/g,但是首次效率只有58.6%,且循环寿命差,Si/C复合负极材料能够有效缓冲纳米Si粉的体积变化,发挥较高的可逆储锂容量,提高循环寿命,但是需进一步改善首次效率。
  • 赵金乾
    摘要:
    制备了单晶高温合金二次取向表征试样,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二次取向对单晶高温合金DD6拉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650°C、760°C和980°C温度下,单晶高温合金拉伸性能具有二次取向效应。随着二次取向偏离度的增大,抗拉强度具有降低的趋势。760°C下,二次取向效应最为显著; 980下二次取向效应最弱。二次取向偏离较大时,反常屈服效应消失。
  • 提取冶金与化学工程
  • 南君,马腾,王三反
    摘要:
    摘要:基于表面涂覆改性的方法,使用吡咯(py)为改性单体对阳离子交换膜进行改性。改性使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氯离子拦截性能。实验通过对改性前后的膜进行SEM、FTIR及氯离子泄露率的测定表征膜的改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吡咯与氯化铁(FeCl3)的浓度比为4:1、掺杂剂为1mol·L-1的HCl、单体反应时间为1h、氧化聚合时间为4h的条件下改性效果最佳,氯离子泄漏率降低最大,降低了8.4%。
  • 梁勇,梁鑫,温葆林,黎永康,邹瑜,廖春发
    摘要:
    针对目前草酸沉淀法处理含钙的稀土料液时,难以实现钙和稀土有效分离的问题,本实验以酸溶废水沉淀渣所得酸浸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酸浸液中添加适量的硫酸铵和草酸,生成可溶性的(NH4)2[Ca(SO4)2]和草酸稀土沉淀的方法实现稀土与钙的分离;系统考察了(NH4)2SO4浓度、草酸用量、搅拌时间、温度、溶液初始pH值、初始稀土浓度等条件对溶液中稀土和钙分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搅拌,(NH4)2SO4浓度为80g/L,草酸与理论用量比为1.2:1,反应温度30℃、溶液初始pH值为2,初始稀土浓度为20g/L时,稀土沉淀率为99.02%,除钙率为99.35%。
  • 郭钟群,金解放,赵 奎,王晓军,秦艳华
    摘要:
    离子型稀土是我国特有的保护性和战略型矿产资源,原地浸开采过程中溶浸液的毛细作用势必会影响稀土离子的浸出,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基于自制毛细试验装置的基础上,以寻乌某矿的离子型稀土为试验对象,采用3种不同浓度溶浸液,对4组不同粒径的稀土进行毛细上升试验。研究表明:无论是不同粒径还是不同溶浸液,毛细上升高度随着时间增长的变化趋势一致,先快速上升,然后缓慢上升,再趋于稳定;当土样粒径不同时,硫酸铵溶液浓度对毛细上升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粒径越大,影响越小;溶质势对毛细现象有促进作用,浓度越大,作用越明显;预测了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其值随土柱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幂函数关系,毛细渗透系数随土样最大粒径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指数关系,最大毛细上升高度与毛细渗透系数呈负相关性。
  • 杨玮,邓忠,董萍
    摘要:
    国外某含砷金精矿含金29.92g/t、砷10.27%,针对该高砷金精矿,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碱预浸、常规浸出、助浸剂强化浸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浸出60h,金浸出率为86.83%,加浸出剂2强化浸出48h,金浸出率达到92.95%,助浸剂2强化浸出不仅能提高金浸出率,而且能加快金的浸出速度,强化效果明显。
  • 高腾跃,刘奎仁,韩庆,徐滨士
    摘要:
    以季铵盐N263为萃取剂,采用萃取-电沉积工艺对铜氰废液中的铜和氰化物进行回收。结果表明,N263对含氰溶液中的铜氰配合离子有良好的萃取能力,在高碱性条件下其对铜的单级萃取率仍超过90%;饱和负载有机相经反萃可为后续电沉积提供高浓度含铜溶液;提高电沉积温度有利于铜的回收与氰化物的保护;处理后尾液可直接用于氰化浸出。通过萃取-电沉积工艺实现了废水中铜和氰化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 矿物加工与工艺矿物学
  • 宛鹤,何廷树,杨剑波,郭林
    摘要:
    本文将针对高钙回水影响辉钼矿浮选效果,采用脂肪烃类捕收剂中添加适量稠环芳烃的方法,以不会影响辉钼矿与其它非钼硫化矿物浮选分离,并能够改善高钙回水中辉钼矿浮选指标为目的,获得一种基于脂肪烃和稠环芳烃的复合烃油捕收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脂肪烃类捕收剂中掺入4%的稠环芳烃时,其高钙回水选钼指标最佳;与未添加稠环芳烃的脂肪烃类捕收剂相比,在粗精矿品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高钙回水选钼回收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 邢相栋,陈云飞,周军,常昕,侯治威
    2018,8(2):96-100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陕西汉中某地钒钛磁铁矿金属化球团,选取锥形球磨机为湿法磨矿设备,研究了磨矿碱度对铁粉再氧化的抑制规律,重点考察了磁选工艺参数对磁选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随着磨矿时间延长,矿粉颗粒逐渐降低,均匀度增大,矿物解离度提高;矿粉铁品位随着磨矿碱度变化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pH值13时,达到59.3%。磨矿粒度-200目95.2%,磁选强度60mT时获得较好的磁选效果,所得磁性精矿产物中铁品位84.9%,钒钛品位分别为0.52%和3.54%,有效实现了铁与钒钛的分离;且磁性精矿产物中主要以金属铁为主,非磁性产物中主要由Fe3Ti3O10、FeVO4、CaTiSiO5、Mg1.2Ti1.8O5等物相组成。
  • 林上勇,曹学锋,孙伟,王建军,韩海生
    2018,8(2):101-106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湖南某钨选厂原矿WO3品位为0.42%,原工艺使用杂醇类起泡剂BK205,产生的泡沫较小,性脆,泡沫层薄,不利于二次浮选,难以进一步提高精矿品位。为实现矿石中钨矿物的高效回收,采用BK205与新型醚类起泡剂CU组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在组合比为3∶1,先BK205后CU的加药方式下,小型闭路试验得到精矿WO3品位为30.13%,回收率为78.98%。工业试验表明,组合起泡剂不仅改善浮选泡沫,减少药剂用量,降低药剂成本,而且能获得比原起泡剂更好的工业指标,使钨矿物得到更高效的回收,同时也为组合起泡剂的开发奠定基础。
  • 地质采矿与安全工程
  • 李瑞超,曹平,陈瑜,王敏
    2018,8(2):107-11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探究含水率对红砂岩抗拉强度及断面形貌的影响,对不同含水率红砂岩试件进行巴西劈裂试验,并利用Talysurf CLI 2000三维表面激光形貌仪对劈裂后试件断面进行形貌扫描,分析并定量描述形貌参数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低于临界含水率(双线性曲线交点),抗拉强度受含水率影响微弱,含水率超过临界含水率,抗拉强度受含水率影响强烈。当含水率趋于饱和(大约4.67%),红砂岩抗拉强度降低20%左右;随含水率增加,形貌特征参数变化反映断面总体呈现由凸凹不平到缓和平稳趋势,断面分形维数值减少直至趋向于2(断面趋近二维平面),高度直方图和Abbott?Firestone曲线变化趋势表明断面高度分布变集中且均匀、断面起伏趋于平缓。
  • 刘剑,李雪冰,宋莹,蒋清华,尹昌盛
    2018,8(2):114-117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主通风机风量难以精准监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单点统计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湍流统计法测量单点时均风速,基于速度场结构近似恒定原理将单点时均风速线性转换为断面平均风速,可以有效解决风硐内风速非均匀分布和湍流脉动引起的监测误差。该方法在金川公司龙首矿风硐内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统计测量获得的速度场系数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并能将监测误差控制在4%以内,大幅提高了主通风机风量的监测水平。该方法可用于矿井主通风机性能的定期测定和风量的在线监测。
  • 张 驰,张亚南,周彦龙
    2018,8(2):118-123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克服某矿深部矿体开采过程中地压难以管理的问题,实现金属矿体的安全高效开采,基于协同开采理念,设计了三种不同开采顺序方案。运用Phase2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矿体开挖模型,分析了不同回采顺序下矿体围岩应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隔矿柱数的增加和高强度充填体范围的扩大,采场地压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方案1开采顺序优化程度较低,方案2与方案3开采顺序优化程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技术、经济两种指标构建出深部矿段开采顺序优化的协同测度模型,并计算出三种回采方案的协同度分别为0.063、0.178、0.196,确定了方案3为最优开采顺序方案。
  • 程来,周科平,李杰林
    2018,8(2):124-12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为研究蚀变花岗岩的强度特性,本文选取矿山井下开挖现场的岩样,对不同蚀变程度的岩样开展了矿物成分、孔隙度、耐崩解性、点荷载强度等一系列的室内试验,并进行了各物理参数与蚀变花岗岩强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号岩样较2、3号岩样有更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矿物成分中,石英和长石含量对1号岩样强度影响较大,绿泥石和蒙脱石含量对2号岩样强度影响较大;蚀变花岗岩强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含水率、吸水率、孔隙度的增大会使强度降低,其值较小时,对蚀变花岗岩强度的影响较大;耐崩解系数的增大会使强度增强,其值较大时对强度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蚀变花岗岩的稳定性提供了试验基础。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程秦豫,黄易勤,陈小雁,林珍
    2018,8(2):129-132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本文对铊在铅锌矿选、冶过程中的转移及环境影响风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选矿过程中95.94%的铊转移至尾矿,铅冶炼过程中88.33%的铊转移至烟气中,在锌冶炼过程中90.51%的铊主要转移至铜镉、钴渣中。因此,对各类尾矿及废渣进行合理堆放,提高资源再利用技术水平,是降低铊污染的主要途径。 关键字:铊;铅锌矿;选矿;冶炼;转移;环境影响风险
  • 肖骏
    2018,8(2):133-138 doi: 10.16078/j.tribology.2017.06.002
    摘要:
    针对广西盘龙铅锌矿选矿废水开展了水处理及循环回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沉淀—调整pH至中性—氧化工艺可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cr、重金属离子浓度和总溶固。净化后的废水作为盘龙铅锌矿铅锌浮选回用水,小型闭路试验在原矿含Pb 0.87%、Zn 3.76%条件下,所得铅精矿含Pb 56.20%、Zn 2.01%,铅精矿中Pb回收率为63.58%,锌精矿含Pb 1.06%、Zn 51.30%,锌精矿中Zn 回收率为91.23%,其选矿指标与自来水为回用水指标接近。

我们一直在努力打
造,精品期刊,传
播学术成果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86-10-63299224

杂志信息

期刊简介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电话:86-10-63299224/63299153

传真:010-63299754

Email:ysjsgc@bgrimm.com

邮编:100160

地址:北京市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八区23号楼

关注微信公众号